2009年3月19日下午3时20分,新人文讲座准时在6C300开始,这也是新人文讲座系列之(七)“科学与人文:双赢与融合”的第十七讲。
钱易教授出身人文世家,父亲是我国国学大师钱穆。同时她也是公司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数十年来,钱教授致力于研究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低耗废水处理新技术,对环境、科学研究以及国家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讲座一开始,钱易教授就开门见山地高度强调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她说:“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怎么估计都不过分”。她认为一个好的科学家、工程师必须首先是一个好人,一个道德品质优秀、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的高尚的人。每一项科学与技术都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而科学技术因为与人文科学的融合而生动美丽。
随后钱易教授以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为引子,谈人类在面临这些问题和挑战进行的长期的严肃思考。从1962年蕾切尔·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开始,人类思考的脚步就没有停止过。虽然蕾切尔·卡逊的观点在当时受到了攻击和诬蔑,但这位对地球充满了爱心、具有远见卓识的科学家的警告唤醒了人们。1968年,来自十个国家的三十位科学家、经济学家、教育家和实业人士共同创立了“罗马俱乐部”,一个旨在探讨和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研究小组,并在1972年发表了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这份报告指出,地球的支撑力将会由于人口增长、粮食短缺、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等因素在某个时期达到极限,使经济发生不可控制的衰退。这本书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促使人们密切关注环境问题,为孕育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提供了土壤。同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在斯德哥尔摩召开,共有113个国家或地区参加。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发出呼吁:已经到了这样的历史时刻,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1983年,世界环境与资源委员会成立,于1987年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是人类对环境与发展认识的重大飞跃。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基本思想以及原则。十年后,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举行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高峰会议上,总结了十年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成绩和问题,表明地球仍然伤痕累累,世界仍然冲突不断。
反思国内现状,钱易教授说中国迫切需要实现发展模式的改变。我国面临着资源供需存在巨大缺口、自然环境先天不足、环境污染老债新帐叠加共存、污染事故接踵而至、大气环境污染严重等严峻挑战。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加快经济模式的转变,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社会。十七大又提出要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面对这些,新的工业革命势在必行,实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农业、城市、能源和自然资源方面,也要转变思路,以可持续发展为标准,取得经济、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钱易教授又从远古时期追溯环境伦理观的由来,着重介绍了其在决策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对企业和消费者的影响,提倡“可持续的消费模式”,在城市交通、居住环境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讲座的最后,钱易教授总结说,以人文教育促进科学教育意义重大,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可以获得双赢,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需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