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日下午,秦佑国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和大家分享他对建筑的文化理解。从1981年硕士毕业留校工作至今,秦佑国教授已有28年教龄。在建筑学院28年的教员工涯中,他不仅认真演绎自己喜爱的教师角色,而且担任了14年的院领导职务,从而练就了其特有的睿智与干练。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奖励,学术成果突出;作为一名教师,他深受员工的爱戴,连续多次当选“良师益友”这一称号。
秦教授首先介绍了建筑的概况。他从“建筑”一词对应的三种英文翻译即architecture, building, construction入手,归纳了什么是建筑。接着他分析了建筑的构成因素:满足人类在其间活动的空间几何特征;形成人类审美感觉的艺术特性;满足人类生理要求的健康、舒适、安全的环境等。秦教授又介绍了建筑工程的专业配置以及每个专业的特征。建筑学是一级学科,其下有两个二级学科,主要涵盖五个方面的内容: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规划与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和建筑技术科学。秦教授以丰富的内容、翔实的例子、生动的图片为依托,深入浅出地让同学们了解了每个方向的目标和特色。
随后,秦教授详细阐释了建筑的功能。建筑功能即满足人们生活居住、社会交往和生产活动对建筑空间与环境的使用要求。而在满足同样的功能时,建筑可以有不同的形式。建筑要考虑人的行为,要努力营造人性的建筑,做到既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又能达到人文环境的统一。要衡量建筑的形式美,必须要涉及几个规则:比例、尺度、对称、均衡、稳定、韵率和对比。秦教授在解释每一个规则时,不是简单地定义,而是采取定义和实例相结合的方法,图文并茂,生动有趣。例如在解释“尺度”时,秦教授选用同学们司空见惯的大礼堂,把大礼堂和梵蒂冈的圣彼得教堂做对比,说明“建筑各部分之间的尺寸关系,使人感知建筑的大小。”尺度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尺度,还有神权和宗教的尺度和人性化的尺度。
秦教授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诚然,建筑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建筑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从古至今,在世界各地,建筑无不被视为代表人类文明的里程碑。建筑反映了自然条件和气候状况,反映了社会形态和政治制度,反映了宗教、文化和意识形态,反映了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反映了经济和技术发展。 因此,建筑形态一方面呈现出地域分布的差异性和国家民族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呈现出历史的发展性、传统的继承性和时代的特征性。建筑这样的时空特征使得建筑缤纷复杂、丰富多彩。从埃及的金字塔到克里特岛的科诺索斯文明,从雅典的帕提农神庙到罗马的大斗兽场……不一而足,无不反映了建筑和文明的关系。
在讲座的最后,秦教授立足国内,讲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和简要历史。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主要有木结构、大屋顶、斗拱、彩画、“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和顺应自然的民居等。对于每一点,秦教授都作了详细的说明,并举出详尽的例子,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
秦教授强调老员工不仅要注意培养素质和能力,而且要注重培养气质和修养,因为“为人”是将来“做事”的基础。我们应该理直气壮地提“君子”和“淑女”,培养员工的气质和修养,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传统精神和文化的问题。而从秦教授这场生动的讲座上,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位平和高雅的君子,领略到了良师益友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