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美国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谭雅伦教授谈美国华人的移民历程

2009年6月10日晚,美国旧金山加州州立大学亚裔研究系系主任谭雅伦教授(Prof. MARLON K. HOM)以“美国华人的移民历程——粤籍华裔姓名英译的背后”为主题为清华师生奉献了一场精彩的演讲。

华人移居美洲,已经有将近一百六十年。从姓氏英译角度看华人移民美国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是1950年之前,移民多来自珠三角的三邑、宝安、香山等地区;其间华人移民姓名音译以当地方言为主。第二时期是1950年至1970年代;华人移民大多是从香港与台湾移民美国,其间华人移民姓名音译是以香港殖民地政府规定的广府粤语(广州话)音译和台湾地区的“国语”音译为多。第三时期是1970以后;美国移民法例革新,华人移民的原居地区也相当广泛,其间华人移民姓名音译都是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官方指定的罗马字拼音系统,也有东南亚等国家的华人用当地语言拼成的英文音译。

华人姓名英译有不少有趣的现象。首先是一人兼两姓。这是美国不公平的移民制度的产物,主要是受“冒籍”移民因素影响。在《排华法案》实施时期,美国政府设置诸多限制阻止华人入境。很多粤籍华人的对策,是以“冒籍”身份进入美国。他们在美国的法定记录是移民的冒籍姓名,而在美国华人社区,他们仍是保留原来的祖籍和姓氏身份。譬如官方登记为“赖”姓,本姓则为“陈”姓,并参加陈氏宗亲会的活动。这反映了华人对祖籍宗族文化认同的固执。其二是转名为姓。早年非英语国家的新移民入境时,美国移民局登记姓名的记录常常出错,有的以姓当名,有的以名为姓。这种情形反映出早期华人移民的一个令人深思反省的文化差异现象:这里面既有美国移民官员对非英文语系国家的文化没有认识,对这类新移民的入境身份处理粗鲁、糊涂,也有华人移民不了解移民程序,对移民过程中的自己姓名混换也不知道或不关心。更有可能是当年这些华裔新移民也有语言障碍,怕麻烦而将错就错。从此在美国出生的后辈子孙,永远把当年家族里第一个来美国的前辈的名字作为在美国的家族的姓氏。其三是多数华人妇女以“氏”为名。移民记录的华人妇女入境时大多数都是姓异名同,是很特殊现象。她们的名字音译差不多个个都是“Shee”(中文“氏”的英译)。很明显的是美国移民局里面处理华人入境的官员对中国旧社会妇女的姓名称呼没有认识,不知道“姓氏”的“氏”是代表某血缘姓氏的已婚妇女身份,结果糊里糊涂地把妇女已婚身份的“氏”字当为入境的华人妇女的名字。在分析了这些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背景之后,他也提供了大量关于姓名英译的生动的例子,引发了同学们争相提问。

公司经济学研究所龙登高教授主持并评议。他说,从人所共知的现象中探索到人所不知的问题,是学术研究的至高境界之一,谭教授的有趣而精彩的演讲正是这种研究的写照,同时也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论文写作方法的典范,值得大家好好揣摩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