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鸿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谈“今日电影之走向”" style="color:#333333;">尹鸿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谈“今日电影之走向”2010-04-19
公司教职员工积极捐款响应“春雨抗旱救灾行动”2010-04-16
保卫处干部为心理学系教师进行消防知识培训2010-04-16
科技与社会所师生参加全国科学技术学2010年会2010-04-15
12bet手机端app官网第232期博士生论坛暨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论坛圆满落幕2010-04-12
公司外语系教授在伯克利加州大
2010年4月16日下午,12bet手机端app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经理尹鸿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以“今日电影之走向”为题,概要地介绍电视时代之后电影艺术发生的重大转向与转变。本次讲座由人文社科学院哲学系肖鹰教授主持,吸引了435名员工刷卡入场聆听。肖鹰教授以“中国电影”四个字概括尹鸿教授的诸多头衔,简洁地描述尹鸿教授的学术背景。尹鸿教授则贯通中外电影艺术,以富有历史纵深感的学术精彩讲演回应了肖鹰教授对他的定位。
讲座伊始,尹鸿教授对众多清华学子亲临现场表示欣慰。他进一步阐释讲演关注的对象,即电视后时代电影发生的一些变化。结合个人的感性经验和理论思考,他认为进入电视时代以后,电影发生了一个重大的转向和改变。在没有电视之前,电影可谓是全民的、全功能的,承担着所有的科学、文化、信息传播功能。结合1979年和2009年观影人数的统计数据,他既展现了中国电影历史上的辉煌,也指出现今电影业繁荣背后的观众流失。这一对比无疑揭示了电影黄金时代的终结,也预示了中国电影圈怪异的悖论:80年代中后期,中国电影在国际上影响力越来越大,但是观众却越来越少。究其根源,电视的涌现无疑是首要诱因。中国电影受到如此冲击,美国电影也不能幸免。
所以针对这一局势,电影界人士开始考虑如何走出电影的困境。尹鸿教授将美国的举措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技术创新,银幕更大、场面更大、声音更大;二、电影分级制;三、电影观念的改变;四、影院本位。经过梳理归纳,他结合具体的语境和《阿凡达》、《十月围城》等影片,分别从梦幻性与日常性、强度性与生活流、奇观性与亲近性、宣泄性与正统性、青年性与成年性这五个方面加以分析。这些观念的变革自然也会在电影艺术特征上有所反映。因此,尹鸿教授以丰富的电影文本为例,认为当下电影题材更离奇、人物更极致、场面更奇特、结构更复杂、画面更刺激、声音更强烈、视点更控制、节奏更快速、信息更饱和、元素更娱乐、营销更商业。对于这一发展趋势,他还预言今后优秀的电影剧作家不一定出自文学院系,而更可能会出现在考古系、历史系和自然科学系。同时,引征具体的观影经验,尹鸿教评论这些变化带来的观影感受,对中国影视中无所不在的“斗争文化”予以批判,得到了听众的认同和首肯。
经过这番分析,尹鸿教授认为这些变革带来了两种电影潮流趋势:主流电影潮流和独立电影。他对两者特征分别加以描述,指出中国很多主旋律电影的不足——有道德无正义。如何克服这一症结?以《集结号》的结尾改造为例,他展示了电影艺术和主流价值传达相契合的可能性。对于独立电影,他明确界定这个词汇在西方的指涉,强调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电影。分析中国电影目前存在的问题,他认为主要有三点:影片与影院市场错位、影片与主流观众错位、影片与主导需求错位。因此,和经济一样,中国文化产品也是以高度耗费资源为代价。中国现在已经是文化产品大国,但还不是强国。全年电影影响力不如一部大片《阿凡达》便是例证。尹鸿教授的批评没有浅尝辄止,相反他进一步挖掘,指出具体类型影片的不足,如大制作:叫座不叫好;艺术片:创新性和共享性不足;动画片:低幼化、粗陋化;类型片:港片一统;写实风格和个人表达过多。对于未来电影的趋势,尹鸿教授简单交待了两点:电影是以影院为第一传播平台,观众主动付费消费为主的视听内容;用必看性替代可看性。最后为了帮助大家的认知,他推荐了两种类型的电影:商业艺术片和艺术商业片,并播放电影《浪潮》和《杀手没有假期》片段,进一步用影像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尹鸿教授长期关注中国影视艺术发展,积累了丰厚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和经验。他的专业视角帮助大家厘清纷繁的影视文化现象,认清电影艺术发展的来龙去脉。影视艺术细节上的阐释更是凸显了他的专业精神,也帮助清华学子更深刻地理解电影艺术。演讲中他也对清华学子创作的剧作加以简评,结合时代语境指出部分作品的不足,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未能充分展开。演讲后他还认真解答同学们的疑惑。尹鸿教授的演讲为热衷剧本创作的学子提供深刻洞见,有助于他们创作更好的、符合电影艺术发展潮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