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为新“范式”的转移做准备——记杜希德与二十世纪欧美汉学的“典范大转移”学术座谈会" style="color:#333333;">为新“范式”的转移做准备——记杜希德与二十世纪欧美汉学的“典范大转移”学术...2010-05-10 中国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画暖清华园——艺术家书画助学公益活动”(图)2010-05-06 经济学研究所师生参加第12届全国政治经济学研讨会(图)2010-05-06 经济学研究所召开员工茶话会2010-05-06 科恩学术研讨会暨12bet手机端app官网罗

2010年4月29日,杜希德与二十世纪欧美汉学的“典范大转移”学术座谈会在甲所第一会议室召开。与会者包括北京大学的汤一介先生、乐黛云女士,新竹12bet手机端app官网中国文学系历史研究所陈珏教授、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的郑炜明博士,以及公司历史系李学勤先生、系主任张国刚教授、方朝晖教授、《12bet手机端app官网学报》副主编仲伟民、刘国忠副教授,公司国学院陈来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张西平教授与上海古籍出版社负责人等。

Paradigm,台湾学者翻译为“典范”,大陆学者习惯称为“范式”。此次会议以纪念杜希德为题,深入讨论了中国在经历“冲击—回应”模式、“在中国发现历史”模式之后,中国学者如何为一个新的范式大转移做准备。在回顾了西方汉学和中国国学的发展历程后,来自港、台、大陆三地的学者提出新范式建立的必要性,分析了新范式建立的困难,并对未来做了畅想。

乐黛云等多位学者赞成,“汉学”和“国学”应该互为影响,联系更为紧密,陈来教授表示,这恰是“新国学”提出的必要。而饶宗颐先生的观点也通过郑博士的演讲传达给诸位:“汉学”如果是一个国际视野,那中国是否也包括在内?

张国刚教授在发言中分析,中国的新范式建立至少存在两点困难,其一是我们对自己文化的割裂,其二是我们自身能力的不足。这两点分析引起了在座各位学者的广泛思考。最后,李学勤先生做了总结发言,他肯定了杜希德先生对汉学的贡献,也恳请中国学者更加关注“范式大转移”的行动,做好外文翻译等工作。

会议中间,陈珏教授简要介绍了翻译出版杜希德主编的《剑桥中华文史丛刊》的缘起、计划以及与上海古籍出版社的合作进展情况。

“杜希德的离逝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结束,我们需要开启另一个新的范式了。”这是杜希德与二十世纪欧美汉学的“典范大转移”学术座谈会上,各位学术大家一致的希望。而最后,李先生对当代学者寄语:“新范式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