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经济学家讲堂探讨“通向信用之道”" style="color:#333333;">理论经济学家讲堂探讨“通向信用之道”2010-09-25
多伦多大学Eric Fong教授访问华商研究中心并发表演讲2010-09-25
公司熊家炯教授一行赴俄进行学术访问2010-09-25
2010年9月21日,12bet手机端app官网理论经济学家讲堂邀请以色列Israel Drori教授在三教1307作题为"Repertoire approach to trust"(通向信用之道)的报告,公司经济学研究所龙登高教授主持报告会,全场座无虚席。
信用问题不仅是历来社会秩序研究的核心问题,并且在当今世界新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环境下,信用问题凸显出了新的特征,对信用制度、信任模式的重新与更深入研究显得尤为迫切。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深度发展阶段,随之而来的是如何在全球市场分工中解决超长距离合作问题的挑战、互联网等新商业技术与手段广泛应用中带来了新问题以及更加频繁出现的信用背叛、广泛的社会信用衰退等新的课题。
Professor Israel Drori根据多年的经验,研究总结出了主要的三种“信任模式”。他认为,所谓"Trust",是处于某种交换进程中的人们对于交换的另一方的信心,他们有信心,交换的另一方不会做出损害他们的行动或者恶意地利用他们的短处与弱势。在此定义上研究信用问题,我们不仅要问是什么让一个人成为"Trust-worthy one"(值得信任的人),并且还要问是什么赋予一个人去判断他人是否可以信任的知识与能力。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Calculative Trust" "Normative Trust" "Interpersonal Trust"三种重要的信任模式。在现代西方商业社会中,Calculative Trust大行其道,而在较为传统的东方式社会结构中,Normative Trust支撑着人们的信用体系。
Professor Israel Drori以约旦与以色列之间的资本与产业合作为案例,形象而生动地阐释了架构不同社会信用体系的信任模式。他还通过这种跨国经济合作的生动事实,总结出那些形成信任模式背后的因素——Agency, Culture以及Power and political context——并且指出,人们的信任模式并非恒久不变的,而是会随着那些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以色列资本与约旦合作,在约旦开设了制造工厂,在这种跨国的经济合作中,跨文化与长距离下的信任问题困扰着工厂的运营与管理。对于被西方文化、商业精神深刻感染的以色列资本所有者而言,他们“信任”的基础是建立在严格的规定行动与利益分割的协议以及科学而准时的管理之上的,他们认为约旦管理人员以及工人是否值得“信任”取决于工厂的成本控制、利润收入以及出货耗时是否达到他们给定的目标——这是典型的Calculative Trust,基于利益与理性博弈基础上的信任模式。而对于约旦管理人员与工人而言,他们的信任模式则是基于文化情感与自我价值判断的Normative Trust,他们认为以色列朋友值得信任并且作为投资者的合作伙伴他们应该值得被信任,他们相信自己能够并且愿意做好工作,因此是可靠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色列投资者只有当工作结果确实为好的时候才可以谈“信任”。这是第一阶段中,即两国尚未发生战争时,合作双方的信任模式。稍后随着两国战争的爆发,双方的信任模式则发生了完全的交互替换:以色列投资者开始求助于Normative Trust,希望约旦合作伙伴能作为可靠的朋友帮助管理好他们在敌对国中的工厂,而约旦方人员则开始转向于Calculative Trust。
最后,Professor Israel Drori即兴对同学们的踊跃提问给予了热情而细致地解答,并且总结到,希望他的研究能对于中国经济与商业中的信用制度建设以及中国与外国投资者、中国资本与外国合作者之间的信任冲突的管理,有所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