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即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社会建设的重点,即优先发展教育、扩大就业、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十二五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提出社会建设的目标是“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社会建设越来越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
从社会建设思想提出以来,我国社会科学界围绕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展开了较为热烈的讨论,如什么是社会建设?当前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怎样进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等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效地指导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践,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如何通过社会建设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如何更好地总结过去近十年的社会建设基本经验、概括形成有价值的理论模式,如何发挥社会学学科优势来促进我国社会建设的顺利发展,等等,这些问题的回答和解决在当前中国社会建设的关键时刻显得尤为重要。
适逢此时,2010年11月14日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12bet手机端app官网联合主办、北京市社会学学会与12bet手机端app官网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系承办了这次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为“社会学与社会建设”。20多位学者、政府机构研究人员和社会同仁应邀参加了本次论坛,并进行了主题发言和讨论。
陆学艺研究员认为中国已经进入中低收入发达国家的行列,也走过了拉美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水平之后遇到的关口。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内需的扩大,可以预期中国的经济形势还是十分乐观的。中国未来的30年的主题应该是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就是要建设社会,不仅仅是建设现代科技、教育、文化、医疗,更是要建设社会结构和社会体制。社会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实现就是要协调经济和社会结构、协调社会的各个方面。医疗、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方面的问题不过是社会建设落后于经济建设的表现。十七大提出了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我们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逐步地进行社会结构调整、社会组织建设。
李强教授认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为社会建设创造了很好的条件,要对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充分的信心,但是要看到中国社会本身的发展传统,社会缺失,没有公共领域和公共空间,很难在短时期内培育出公民社会。如何进行社会建设?不能狭隘的理解为建立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建立NGO组织等。社会建设最突出的还是“建设”的“社会性”,也就是社会的总体利益和社会共同的方面,以前的单位制是无法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的。此外,李强教授还提出,在进行社会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社会恐惧症”,通过社会利益结构的分析了解中国的基本社会结构状况,理解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差异和利益矛盾,要看到社会对于各种利益的协调,以及对矛盾所进行的组织和缓冲。
李路路教授主要分析了当前的利益格局。随着配置资源的社会机制的变化,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利益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在形成新的利益格局。社会分配不公、社会高收入群体的形成、贫富差距的拉大、工人阶级地位的衰落、中产阶层规模的不稳定、社会底层群体的形成等等都是在当前利益格局形成过程中面对的重要问题。在进行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从社会、组织和个人几个层面来思考利益关系的形成和利益格局的变化。
郭于华教授认为,就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而言,实现体制改革基本的方面就是社会实体的建设。社会实体与国家和市场一样,有着实质的含义和内容。社会是与国家、市场相对应的一个主体。将“社会”作为主体,社会建设就不仅仅是社会事业的发展,而是要强调社会建设是在建设和维护社会的主体性。社会中的行动者是实实在在的公民,而且能够合法合理保护自己权利的公民。当前社会主体性缺失导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突出乃至激化,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源在于改革过程中权力、市场和社会三种力量的失衡。社会建设要把社会作为主体,实现各种力量的平衡和发展。
沈原教授认为在市场改革的三十年之后,中国的社会发展又一次走到了转折的关口,这一次面对的是社会。“和谐社会”“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等等称谓已经成为官方和大众媒介关注的重要概念。中国的社会发展已经进入新的阶段,这一次的主题就是“社会”“社会建设”。在当代条件下,我们的“社会建设”面临着特殊困境。我国的“社会建设”是一项困难重重的事业。
戴建中研究员主要从企业劳资关系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近些年来,从宏观收入分配来看,工资性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在下降,一般的工资性收入群体在改革过程中所获得的利益在减少。就具体的企业来说,直接面对着劳资冲突和矛盾。当前,工资低、劳动时间过长、拖欠工资是导致劳资冲突的主要原因。劳资冲突的形式近几年来已经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劳资冲突的程度、规模和组织性都有所增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劳动力规模的变化,一定范围内劳动力短缺已经呈现。特别是随着新生代劳动力进入市场,他们在行为、态度和意识层面都会有较大变化,劳资冲突也必然会表现出更多新的特征。从不同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经济发展并不能自动改善劳工处境,而是劳工运动的发展减轻了压迫,争取到了劳工的基本权益,也只有这种压力的存在,才能有助于真正形成稳定协调的劳资关系,使经济得到比较平稳的发展。
国家行政学院丁元竹教授从社会体制改革的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分析了当前社会建设面对的问题,其他的研究者就当前的社会不公正、社会矛盾和矛盾的化解、社会的公共安全、农村的社会发展等等方面探讨了什么是社会建设、社会建设面对的问题以及如何进行社会建设。
经过在场学者和社会同仁的讨论,虽各抒己见,但也达到了一个基本的共识。中国当前的经济建设已经为社会建设奠定了比较好的基础,未来中国社会的主题就是社会建设。社会建设还面对着诸多问题,社会贫困、不公正等矛盾可能在未来阶段还会更加严重,许多利益群体还会通过正式或者非正式的组织来表达和维护自己的权益,这都是社会建设过程中自然会出现和需要面对的问题,不必要恐惧社会和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