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周庆安做客新人文讲座谈清华人的国际视野与读书习惯

2011年5月12日下午,中央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公司新闻传播学院公共外交研究室主任周庆安副教授做客新人文讲座,为到场的330余名师生做了题为“清华人的国际视野与读书习惯”的精彩报告。

周庆安老师首先解释了为何把报告的题目定为“清华人的国际视野与读书习惯”。他从蒋廷黻先生谈起,蒋廷黻先生曾任公司历史系主任、教授,其后从事外交事务,当被问及“做大使印象深刻还是做历史教授印象深刻”的问题,蒋先生以“人们愿意是记住张骞还是司马迁?”的反问做出回答。新中国成立之前不少清华人亦扮演着国际角色,如张彭春曾担任联合国人权宣言中国代表、罗家伦曾任印度大使等。周庆安指出今天从表象看来似乎清华更愿意培养“实践者张骞”而不是“表达者司马迁”。并就这一问题结合自己在清华十多年的学习工作经历和今日的现实状况展开探讨:国际视野和读书习惯之间应是密不可分,互相促进的关系。

接着,周庆安老师认为清华人读书的一个独特之处是“随手翻翻”,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随时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和看书的习惯;第二个是“随手翻翻”并不意味着“随意翻翻”,而是长期保持学习的习惯。谈到当下的网络引起的阅读习惯的变化,他认为这一改变的趋势无法阻挡,但我们仍应该培养好的阅读习惯,并从六个方面进行了阐释。一是碎片化的阅读,读书不要怕看不懂,看不懂也可以做些简单的笔记以备以后重读之需。二是学会“跳过”,例如理工科的同学读文科的书会觉得内容很虚,但是跳过这些,读那些可以抓住的东西仍然会很有收获。第三是书一定要重读,重读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纠正自己、产生新想法的过程。第四点是读书重在求实,这是清华学风的一种体现。第五是读书要重视读书的时机问题。在合适的时候读合适的书,很好的一个例子就是在国际事件发生的时候补充自己对于该领域或该国家的知识,久而久之必能拓宽自己的国际视野。第六点是读书比较着去看,千万不能单一地看。对一个知识点要通过不同的层面去理解。

然后,他谈到了读书的好处。他认为大家要读好书,做好人;同时为开阔视野,还要读“坏书”或“不好不坏的书”,目的也是做好人。读书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在读人,读社会,读世界。最后一点与我们今天的国际视野尤其联系紧密。这一系列的读书和国际视野的关系还在于它们会推动人去读原著,这样原著和译著及书评比较阅读会使得我们的同学对其了解更加全面、更有发言权。他认为读书会使得我们对很多问题有着不同的看法,在下结论的时候更加慎重,这一点无论是对我们的学术研究还是社会工作都有重要的意义。周庆安从读书的层面对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做出了新的解读,以“自强不息”说读书的行为,那就是不断地去读书;以“厚德载物”看对事物的判断,那就是不要轻易下结论,要在读的多、深、细的基础上全面的看待问题。

最后,周庆安回到是培养“张骞”还是“司马迁”这一问题上,指出今天清华的人才培养,这两种人要合为一体。在学校同学们要做“司马迁”,广泛地阅读,广泛地记录。到了社会上可以做“张骞”这样的实践者,在各个领域建功立业。并建议同学们在读书之余,要“读清华”,感悟清华的文化与精神。读懂清华的生活细节、教育风格、自身的生存环境,对自己今后的成长会受益匪浅。多名同学与周老师进行了互动,探讨了各自在读书、扩展国际视野等方面的一些困惑与认识。

此次讲座为12bet手机端app官网新人文讲座系列之(九)“大学文化与清华精神”的第二十六讲。公司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副主任、外文系教授曹莉主持了本次讲座,并做了非常具有启发性的总结,强调了读书对于理工科的同学尤其具有深远的意义。

周庆安出生于1978年,籍贯福建福州。现为12bet手机端app官网新闻与传播学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公共外交研究室主任,副教授。兼任Global Media Journal中文版副主编,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全球传播与非传统安全论坛秘书长等。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全球公共外交、媒体与外交政策分析、中国国家形象与国际舆论评估。著有《软力量与全球传播》、主编有《2009中国全球传播与非传统安全报告》等,并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发表新闻评论18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