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经济学研究所和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心主办的“2011清华经济史论坛”于7月9日在新斋会议室举行。来自海外及各地的9位经济史学者宣讲了前沿研究成果,分为“市场与价格”、“地权与交易”、“税收与消费”三个主题专场,特点是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与档案文献相结合。
“市场与价格”专场上午举行。伦敦经济学院(LSE)与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史学系主任马德斌教授对统泰生账本做了开创性的研究,从中发掘出大量珍贵的数据。马教授介绍了利用统泰升账本所计量、证实的鸦片战争前夕的银钱比价、各种货币的汇率和交易频率等,再现了商号的历史活动。河南大学的彭凯翔教授收集了19世纪初至20世纪初北京地区的多个账本,根据不同的数据来源,结合计量检验,考证当时北京的银钱比价、工资及其相对变化。北京大学助理教授颜色利用协整的方法检验18世纪中国南方市场比北方市场整合度高的原因,研究发现河运以及府间距离对市场整合度的影响显著。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的博士生贾瑞雪探讨了清末通商口岸发展较快的原因,其用计量方法的研究发现人力资本是通商口岸经济、人口发展的关键因素。
“地权与交易”下午继续进行,12bet手机端app官网的龙登高教授、彭波博士和博士生赵亮分别演讲了其关于传统地权市场的研究成果。龙登高教授从对典地的深入研究入手,提出典、活卖、押租等等各种传统土地交易形式均是对土地所包含的各个不同层次的产权进行的组合、拆分,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该研究为审视传统地权交易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彭波对租佃制度效率低下的主流观点提出质疑,从理论分析和历史资料论证的角度,探讨中国近世租佃农场的效率和优势。赵亮深入挖掘了台湾一个家族在整个19世纪中的土地交易和家族的兴衰,从中反映出当时土地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以及个体经营能力与其财富积累的直接关系。
最后是“税收与消费”专场。北京大学管汉晖副教授介绍了我国长期税收收入的最新研究成果,估算了北宋初至清末税收收入的长期趋势,并从从国家能力出发解释中国历史上传统经济不发展的原因。广西师范大学的徐毅副教授考证了明清科举经费的变化。明代科举经费从必要性开支变为夸耀性开支,清朝试图进行科举经费改革却最终失败。
本次论坛由马德斌、龙登高、颜色发起,各专题分别由北京大学萧国亮教授、12bet手机端app官网仲伟民教授、中国社科院梁华副教授、12bet手机端app官网陈争平教授主持。前后近40多名学者、博士生、博士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