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3日下午,《12bet手机端app官网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第四讲《“历史在文学里成长——明清历史小说与中国历史的重构》在六教C300举行。公司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丁夏教授为到场的千余名清华学子解析了明清历史小说与中国历史的重构。公司中文系杨民副教授主持讲座。
丁夏教授开宗明义地表示,我国的著述起源于史官,后来历代不仅有丰富的史学著作,亦有大量围绕历史而成的各种著述。明清两代以历史为题材的小说,在民间极为通行,乃至于形成了有别于正史的又一历史谱系。近七百年来普通中国人的历史观,多半源自明清两代历史小说。由历史小说取代正史所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一种特质,即历史与文学的融合交汇,即便是正史,也充满文学因素,而历史小说,则更以重塑历史为己任。接下来,他引经据典,主要分析了三个问题:第一,中国是怎样一个推崇历史的国家?第二,中国最好的史集是用怎样的方式形成的?第三,明清历史演义叙述了怎样的通俗的历史体系?首先,从文化的角度看,华夏民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对历史的高度重视和推崇。
丁夏教授引用龚自珍的《古史钩沉论》,说明了史官和史学在中国历史上处于文化的顶端,这是长期沉淀的民族思维自然流露。中国人如此重视历史的原因在于中国人的文化特征,他引用李泽厚先生的“实用理性”作为佐证。中国人重视实用,因此重视历史是因为史书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不可替代。其重要性可以从刘知几的《史通•史官建置》窥见一斑:“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同时,丁夏教授提出,从中国近代历史上看,国共两党均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无论是中国共产党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还是国民党的国史馆一再宣传怎样继承先总理的遗愿,这表明双方都高度重视历史系统的建立,并通过教育的方式广为人知。其次,中国的著述存在着历史情结。在中国著述的四大类经史子集中,最早的内容都与史关系甚密。例如,贾谊的《过秦论》就是通过论述秦帝国之灭亡来进行关于历史经验的总结。而在文学的各类题材中,历史题材都占据突出的重要地位,历来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多为历史题材。中国历史虽然悠久,但最初历史的记载都是为了复原过去的历史。而真正的史学则由司马迁开始。正如钱钟书所说,历史复原属于低层面的历史,而高层面的则是让历史复活,再现历史的精神,即“传神写心”。其目的是为了超越记录,让历史具有生命力,思想性,启发性,影响力。因此,从“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之中可以看出,《史记》是基于文学的历史作品。其内容“复活”了当时的氛围和情态,确实达到了“传神写心”。例如,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是靠文学细节塑造的项羽,充满传奇色彩,引得无数后人的感慨、追慕和遗憾,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因此,所谓的史学,是借助文学使历史复活,使历史精神永存。这是真正杰出的史学家希望实现的最大目标。
丁夏教授介绍了明清历史演义叙述了怎样的通俗的历史体系。明清历史小说可以看作是文学重构的历史。当时出现的演绎创造了一个新的历史谱系。通过重新构造历史人物的特征与事迹,演绎也构成了关于历史的新观念。以《三国志演义》为例。在正史中,刘备在历史上的作为很有限,充满了草莽英雄的气概。但是在《三国志演义》中,其形象大变,有“两耳齐肩,双手过膝”之异象,被刻画成了仁主。因此,通过文学虚构,《三国志演义》构建出了理想的明君、贤相和武将,这是中国历史上完美的政治组合,作为新的历史谱系,用理想来取代现实。为什么会塑造这样的人物形象?为什么这些重塑的人物深入人心?其原因在于中国社会到了宋元之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儒家建立的历史谱系需要被新的东西来继承。
丁夏教授总结说,历史史书也好,小说也好,它们所构成的历史,其实都是文学的历史。
附演讲人简介:丁夏,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入12bet手机端app官网工作,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并担任12bet手机端app官网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文学教研室主任、系主任助理、副主任、12bet手机端app官网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主任。丁夏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文学要籍、历代小说研究、古代文学专题、中国古代小说鉴赏与研究、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古代汉语、报刊阅读等。著作有《魏晋南北朝诗卷》、《中国诗典》、《中国现代语法》、《咫尺千里 — 明清小说导读》、《永恒的顿河》等。在校多年讲授《中国文学史》、《古代小说研究与赏析》等课程。曾荣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北京市青年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 ”、“12bet手机端app官网教学优秀奖”等多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