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21日下午15:20,12bet手机端app官网新人文系列讲座之(十)艺术人文第六讲在六教C300举行,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丁宁教授作题为《美在无墙的博物馆——国外公共艺术掠影》的演讲。丁教授结合多年来积累的公共艺术素材以及丰富的游历访学经历,为同学们做了一次声情并茂的演讲。公司美术学院陈池瑜教授主持讲座并作精彩点评。
演讲伊始,丁教授便点出了本次演讲的主题:什么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应当走向何方?他分别从古代公共艺术、当今城市公共艺术和校园公共艺术这三个方面入手,列举国外著名的公共艺术代表个例,与到场的近八百名学子畅谈对此的研究与理解。
古代公共艺术
英国的巨石阵,智利的复活节岛雕塑,希腊的巴特农神殿,这些古代的公共艺术或许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已经不会被誉为能工巧匠之杰作,但在当时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却是无可比拟的巨型工程,甚至其材料如何搬运、搭建,目的何在,至今仍是一个个的谜团。从现存的希腊伯利克里神庙的遗址中,我们就能看出当时希腊人的艺术审美水平和对公共艺术的建造经验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现代人曾几度模仿伯利克里神庙,却终因各方面因素而失败。著名的古代公共艺术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这不仅反映出古人的艺术修为、更体现出当今公共艺术所需要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执着。丁教授对此总结道:大家看待公共艺术时一定要有历史的厚度,多看看古代、西方的艺术,在充实自己艺术修养的同时,也以此作为今人发展公共艺术的借鉴。
现代城市公共艺术
在艺术领域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少城市公共艺术有趋同的现象。那么城市如何获得自己独特的艺术气质呢?丁教授引出了当今中国城市艺术建设所面临的一大问题。丁教授以万花筒的形式,展示并介绍了各国城市艺术的优秀典范。其中最生动的例子莫过于丹麦哥本哈根港的美人鱼像:上海世博会举办期间,美人鱼像从家乡被搬运到上海世博会的丹麦馆,在她要被运离长堤公园时,不少丹麦人为此落泪,之后更是在原先美人鱼所在的岩石上摆放了一台巨屏液晶电视,实况直播丹麦馆里的美人鱼,似乎丹麦人的生活中须臾离不开此尊铜像。丹麦人对美人鱼的眷恋,正因她象征着他们的城市和国家,在时光的潜移默化中,公共艺术不知不觉会演变成城市符号和国家符号,由此形成独特的公共艺术氛围。再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任何时地当你走在巴黎的街头巷尾,悠然抬头望见高大优美的铁塔,都能感受到巴黎的浪漫与艺术气氛。不仅如此,原本平凡无奇的雕塑、建筑、人物,由于有了埃菲尔铁塔的衬托而得到了提升,而显得相得映彰。对此,丁教授指出:好的公共艺术,不仅能成为地区的标志,也能成为其他艺术创作的参照物,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需要借力,需要有深厚的文虎底蕴,才能酝酿出一个地区独特的艺术气氛。
校园公共艺术
大学是个非常特殊的场合,尤其像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更是年轻人带着智慧和青春聚合的地方。丁教授特别挑选了与同学们更加贴近的校园公共艺术摄影与大家分享。在展示各个国外高校公共艺术的过程中,丁教授以普林斯顿、北卡、哈佛等名高校中的雕塑为例,对校园公共艺术做出了点评和建议:如果校园艺术对员工生活反映得过分直接,或许就令人觉得索然无味;不同的雕塑在校园的不同位置,可能会有不同含义表达;大学雕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校的精神与个性,游客、员工们与雕塑的互动也寄托了人们对知识、对高校精神的崇拜与向往。
与同学的互动环节中,丁教授谈到艺术给人带来的意义时指出,艺术可能和人类的生存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却常常能直指人们内心深处最敏感的部分。在平日的生活中,美的艺术能为我们带来身心的愉悦,在我们遇到人生中最没把握,最失落的时刻,艺术或许也能给予我们很大的力量。这就是艺术存在的最根本的价值。短短两个小时的讲演中,丁教授所展示的只是他准备的幻灯片中的一小部分。由此可见他对该讲座的重视程度,以及对艺术认识的深度与厚度。
演讲人简介:丁宁,现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导;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国际双年展策划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艺术类项目评审委员,教育部高校艺术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等。曾任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系主任。1993-1994年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美术史论系从事博士后研究,1998年为哈佛大学美术系高级访问学者。曾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研究类)一等奖、希腊奥纳西斯基金会最高研究基金项目、美国盖蒂研究院研究基金项目、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高级研究院沃纳•雷莫斯基金会研究基金项目、首届中国美术奖•理论评论奖、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等。2006年,以最高票数获“北京大学十佳教师”称号。曾在英国、美国、韩国、印度、爱尔兰、希腊、越南、加拿大、挪威、德国、日本以及香港等地参加国际会议或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