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0日下午,《12bet手机端app官网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 第十一讲,‘“文革”中的“样板戏”音乐研究’在12bet手机端app官网大礼堂举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戴嘉枋教授以“样板戏”为例,为到场的清华学子介绍了文革音乐的研究成果。公司人文社科学院唐少杰教授主持讲座。
戴嘉枋就“样板戏”一词进行了溯源。“样板”的原意是楷模、榜样,最早出现于1965年3月16日《解放日报》一篇赞美京剧《红灯记》的短评中。1966年11月28日,江青在北京文艺界造反派大会讲话中借用了“样板”一词。1967年5月“样板戏”会演期间,《红旗》杂志社论《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正式启用“优秀样板”的说法。而5月2日《人民日报》报道“八个革命样板戏在京同时上演”,将“样板戏”的概念扩大到了芭蕾舞剧、清唱剧。“样板戏”由此转义成文革中所有经江青“指导”、肯定或被她批准拍摄成电影,以及由“样板团”演出的文艺节目。
戴嘉枋介绍了 “样板戏”的几发展历程。第一拨是1967年确定的八个“样板戏”,其中包括五部革命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 和《奇袭白虎团》;两部革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 《白毛女》;以及一部革命交响音乐《沙家浜》。1967年5月1日至6月17日,八个革命样板戏会演历时37天,演出218场,接待将近33万观众。并形成了八个所谓“样板团”。 1968年起,“样板戏”为拍摄电影进行了大修改。1972年春节八个“样板戏”及钢琴伴唱《红灯记》、钢琴协奏曲《黄河》电影全部公映。至此,“样板团”开始了第二拨的“样板戏”创作和演出,除了第一拨的八个“样板戏”外,还陆续加入了芭蕾舞剧《沂蒙颂》和《草原儿女》,钢琴伴唱《红灯记》, 钢琴协奏曲《黄河》以及“交响音乐”《智取威虎山》等。 戴嘉枋进一步详细介绍了京剧“样板戏”音乐的三个阶段。前期京剧“样板戏”音乐的突出代表是1964年享誉全国的《红灯记》和《沙家浜》。这一时期,京剧“样板戏”音乐的成功特征是唱腔设计,比较多地借鉴了传统流派的特点。其音乐围绕剧情和人物表现需要,在主要人物的唱腔设计上有了核心唱段、主要唱段和次要唱段的区分,在既统一,又丰富的唱段组合中较好地完成了赋予它们塑造人物的作用。中期京剧“样板戏”音乐的突出代表是1966年初成型、1969年后定型的《智取威虎山》和《海港》。其音乐除了唱腔设计在借鉴传统流派基础上更多进行了创新外,开始注意了中西混合乐队的应用,并且尝试主题音调在全剧的贯穿。中期京剧“样板戏”的音乐除了注意唱腔音乐对于人物思想性格的戏剧性刻划外,还强调了乐队音乐赋予时代的特征、场景气氛的烘托,以及舞蹈场面独立表现功能的发挥。并且,这一时期的京剧“样板戏”还注意吸收西方歌剧音乐的表现手法。后期京剧“样板戏”音乐的成功代表是1970年以后创作、定型的第二拨“样板戏”中的《龙江颂》和《杜鹃山》。尤其《杜鹃山》是京剧“样板戏”音乐的巅峰之作。后期京剧“样板戏”的唱腔,已摆脱了前期及中期唱腔中尚存的“流派”痕迹,“板式”逐渐成为唱腔音乐创作的特性音调因素,从而使得唱腔音乐完全为人物思想性格的戏剧性刻划服务。同时,这一时期的“样板戏”音乐注意吸收西方歌剧音乐的表现手法。该时期音乐的特征是在继承了前期和中期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中西混合乐队和主题音调在全剧贯穿的应用更加娴熟,并在多种中国传统音乐因素与京剧音乐的融合上进行了有益和成功的尝试。《杜鹃山》中的韵白不仅具有创新意义,而且为中国民族歌剧的话白音乐化创造了有益的经验。
戴嘉枋还简略介绍了舞剧、交响乐以及钢琴“样板戏”的音乐,并穿插播放了相关的视频表演,例如大型芭蕾舞剧《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中型芭蕾舞剧《沂蒙颂》和《草原儿女》,清唱剧《沙家浜》和《智取威虎山》,钢琴伴唱《红灯记》以及钢琴协奏曲《黄河》等 。
戴嘉枋总结说,细细刨开“样板戏”这段历史,其中还是有值得借鉴的东西。纯粹从艺术角度,还是有很多汲取的地方。就样板戏而言,当年《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等剧的创作与经验以及对于京剧音乐的改革,都有很高的成就。
戴嘉枋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样板戏”音乐研究,一方面让不太熟悉这方面知识的同学对此有所了解,另一方面帮助大家树立一种如何看待过去历史的方法,不要轻易否定一切。
附演讲人简介:戴嘉枋,原籍浙江宁波,1949年出生于上海。1978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1992年调任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音乐研究所副所长,并相继被评为副研究员、研究员;1996年调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教育司副司长;2001年调任中国音乐公司党委书记、常务副经理。2004年起至今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兼职教授。兼任教育部专业艺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教育部专业艺术类教学指导委员会音乐舞蹈分委员会主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音乐史学会会长;《音乐研究》编委等。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戴先生在学术上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和近现代、当代音乐史,以及中国音乐美学、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研究工作。近20年主要致力于中国文革音乐史的研究和教学,是中国目前此领域研究的代表人物。已出版学术专著《走向毁灭—“文革”文化部长于会泳沉浮录》、《中国音乐简史》、《样板戏的风风雨雨—江青、样板戏及内幕》、《雅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生活》、《面临挑战的反思——戴嘉枋音乐文集》等;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主要有:《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李叔同—弘一法师生平思想暨出家因缘析》等及有关“文革”音乐研究论文《论京剧“样板戏”的音乐改革》、《动乱中的喧嚣—1966-1969年间红卫兵运动中的音乐》、《沉重的历史回响—论中国“文革”音乐及其在新时期的影响》等近60篇。研究成果曾荣获北京市文联、教育部、中国音乐家协会等部门评选的多项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