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文化素质教育讲座专场续论“中国之路”

2011年11月18日下午,文化素质教育讲座第二场专场在六教C300教室举办。中国国情研究专家、公司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鞍钢继上次详细阐释了“中国之路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之后,继续为到场的200余名清华师生阐释中国的发展和崛起之路。

胡鞍钢教授从毛泽东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谈起,回顾我国建国史,高度评价了毛主席的这一历史创举。胡教授认为,从1949年起,毛泽东结合中国的实际国情,带领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使国家经济恢复并超过了三年的高峰期,成功地挽救了曾一度陷入危机的中国社会。另一方面,以《莫斯科宣言》为代表的“莫斯科共识”也得到了毛泽东的极大重视,鼓舞他坚定中国未来要走马克思主义道路。总体上看,毛泽东提出的中国目标大体分为两类,工业化和现代化目标是第一类,社会主义目标就是第二类。当然,毛泽东也走过许多弯路。胡教授分析了“大跃进”事件,他认为,毛泽东受到来自莫斯科的激励,先是在1957年提出用15年时间赶超英国的计划,又在次年提出了7年超过英国,15年超过美国的计划。这两个“大”计划并没有遭到专家们的反对,即“大跃进行动”,结果导致了失败。这一失败使毛泽东又重新认识中国国情,将其概括为“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发展起来,要赶上或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一百多年的时间,是不行的”。中国的经济发展终于又回归正常的轨道。经过一个阶段的经济恢复之后,毛泽东在1964年提出了进一步设想,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战略设想。

在新的历史时期,胡鞍钢高度评价了毛泽东之后邓小平的历史发展战略,尤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非常重要的一点是,邓小平尊重了农民的创新和发明。在“大跃进”失败以后,包产包户、分田到户等,大批农民探索和发明出很多新方法。不仅如此,邓小平还尊重乡镇企业的发展,直接使得20世纪80年代我国很多农村乡镇企业得到了大发展。邓小平主张不搞西方民主,源于他充分看到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虽然要吸取西方经验,但却不能够照搬西方模式。胡教授对此评价道:这是邓小平的先见之明,说明他具有一种高度的制度自觉。与毛泽东相比,邓小平主要采取的是台阶渐进战略,从“二步走”,到小康水平,再到小康社会,越来越符合中国现实,把理想主义和务实主义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

接着,胡鞍钢纵观中国共产党执政哲学的演变,高屋建瓴地指出:这是从斗争哲学,到建设哲学,再到和谐哲学的一个过程。在改革开放以前主要是斗争哲学为主导的;建设哲学指的是从1978-2001年这段经济大发展时期; 最后,从2002年开始,就进入和谐哲学。在经济得到发展之后,我国的社会矛盾以及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凸现,因此,重视和谐发展之路是必然的,它不仅包括社会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和谐、亚洲和谐,乃至世界和谐。

关于中国发展战略的演进,胡教授认为,在不同时期中国有着不同的发展方针、发展战略和发展步骤,可以将其归为三代:毛泽东一代,邓小平一代,以及2002年以后的一代。在历史上,中国之路还可以被分为三种道路:老路(左派,极左派),其标志是“两个凡是”,已在1981年退出了历史舞台;第二条路是歪路、邪路,发生在80年代到90年代、过去的十年之中,甚至在今后也可能发生,它的核心体现就是经济上全面私有化,政治上推崇西方民主化等;第三条路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是正确的道路。中国发展进入新时期,“中国之路”的最终目标就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这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既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社会发展;这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发展过程,寻求和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基于现实的中国国情,根植于中华文化土壤走特有的现代化道路。同时,经济崛起后,怎样进一步发展文化也是重要的问题。

最后,胡鞍钢展望了中国道路的未来:2015年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30年共同构建共同富裕社会,2050年,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道路不仅在历史上是十分独特的,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十分独特的,这是一条从东亚病夫到世界巨人的道路,中国需要不停地探索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尽管总会遇到曲折和坎坷,从肯定到自我否定再到肯定的过程是必经的。”胡教授以此作为演讲的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