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人文讲座”解读韩寒神话与当代反智主义

2012年3月8日下午,“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一)“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二讲在大礼堂开讲。12bet手机端app官网哲学系肖鹰教授以“韩寒神话与当代反智主义”为题,从文化演变的视角为到场的近1800名学子解读韩寒神话产生的背景、原因以及对当代反智主义发展现状的看法。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常务副主任白峰杉教授主持讲座并作了点评。

肖鹰教授指出中国20世纪后期的文化演变过程中,存在着很深的学术文化背景,即反智主义。反智主义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作家Richard Hofstadter (1916-1971)所写《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 in American Life)一书中,他也因此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反智主义表明的是一种对知识分子以及教育的敌对、不信任的态度和立场。常常表现为对教育、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的嘲弄。

反智主义也能从中国历史上找寻到发展的轨迹并经历了较长的阶段。从古代儒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中,法家代表了最极端的反智主义。正如韩非子在《五蠹》中所言,除了君王,国家只需两种人:能够服从命令的农民与军人,其余人士均为蠹。“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在中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白卷英雄张铁生”可谓反智主义潮流的代表。当年张铁生在只得了六分的理化试卷背后写了《致尊敬的领导》,初衷是为了说明自己因为忙于生产工作而疏于复习,希望在录取时予以特殊照顾。而此封求情信却被毛远新、江青一伙改造为《一份发人深省的答卷》,张铁生本人则被树立成“反对资产阶级教育路线回潮”的“反潮流英雄” ,一个真正需要培养的老员工的形象,因为他“历史清白如洗,个人表现胜似黄牛”。“白卷英雄张铁生”因此成为反文化的“革命符号”:读书不仅无用,读书而且有罪。1976年以后,中国社会进入“新时期”的一个根本标志,就是对“读书无用论”的文革思想的批判和否定,取而代之的社会理念是“知识就是生产力”。

接下来,肖鹰教授回到韩寒神话的现象。他认为,与“白卷英雄”异曲同工,作为“不读书的文学天才”,“韩寒神话”在1999年再次为“读书无用论”正名。“读书无用”,因为有“不读书的文学天才”。这对于一个功利主义主导的社会,是一个多么具有蛊惑力的口号!而对于许多在“应试教育”重压下的员工和家长,“不读书的文学天才”,无异于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福音。同时,他对韩寒的一些作品提出了个人的质疑。例如,韩寒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中的成名之作《杯中窥人》被肖老师看做是酸腐的应试文,其文化语境更接近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早期,与一位年仅17岁的高中生在观念上并不相通。韩寒出版于2000年的小说《三重门》则被肖老师看做一个仿《围城》的大书袋,其中引用了50余部中外学术和文学的历史典籍,反映出作者的渊博学识。但当时韩寒因为连续两年七科不及格(包括语文在内)在留级重读高一一年之后,被逼退学。此种状况,能够在《三重门》协作中如此熟练地旁征博引,是否可能呢?肖教授指出,韩寒于2007年接受何东访谈时,在谈到写作的时候,曾经提到“其实我内心不是特别愿意写东西,我也不是特别喜欢写东西”。因此韩寒对于写作的态度与他写作成果的对比也让肖鹰教授对他的写作能力表示质疑。

紧接着,肖鹰教授分析了韩寒神话的反智主义背景。为什么会产生韩寒神话?在20世纪后期的中国,功利主义、文化造星和全社会的反智心态,共同为韩寒的“不读书的文学天才”准备了土壤。当代反智主义正是消费产业和文化资本的“共谋”。在最近五年中,以“文学天才”打底的“80后意见领袖韩寒”的成型和成功,既是与这期间整个中国社会的消费主义的泛文化扩展分不开,韩寒背后的商业集团和媒体都看好并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这个“青年偶像”的包装、塑造;同时,又与在此期间中国知识分子整体在全面商业化、功利化中的批评力丧失相联系。肖鹰教授指出,哪怕是“自由”和“反叛”,也要攀援在一个偶像身上--即使是一个虚假的偶像,总比失去偶像要好。因此,作为反智时代的代言人,韩寒在市场上走红成为必然。建立在反智文化时代语境基础上的偶像的确有着不可否认的“独特魅力”:既是一个超值的娱乐消费偶像,又是一个“自由代言”的政治符号。

最后,肖鹰教授也提出,希望在座的同学们更加理性地判断韩寒的语言、知识水平和社会应对能力,从而对其做出正确的判断。由于涉及到当前的热点话题,本场讲座引发了在场观众的热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