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人文讲座”阐释社会转型与精神重建

2012年3月29日下午,“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一)“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讲在大礼堂举行。教育部原正司级巡视员、大学文化研究知名学者王冀生先生为近700名清华学子带来题为“社会转型与精神重建”的精彩演讲。公司原党委书记方惠坚教授主持讲座并作点评。

王冀生以“什么是文化”开篇。文化是一个内涵非常广泛而又极其深刻的概念。他提出,“文化既是一种存在,更是一种信仰”,知识、艺术、道德和制度的存在是文化存在的基本形式,其核心和灵魂是“时代赖以生存的思想体系”。由此引申对大学文化的认识,他认为大学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存在,大学是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孤立存在的。大学文化的形成,受到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它和社会文化相互联系,不能脱离。这也是社会转型与精神重建的理论基础。

接下来,王冀生就大学精神进行了展开讨论。他认为大学精神与大学理想紧密相关,大学理想是一种奋斗目标和崇高信仰。一所学校如果缺乏理想,那这所学校则缺少了灵魂。大学精神是大学人在实现大学理想的奋斗过程中,受到教育办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形态的影响,经过历史的文化积淀,逐步形成的独特的精神气质和价值追求。它既由大学的本质所决定,也是时代精神的深刻反映。什么是大学的本质?他提出,从宏观上说,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组织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简要地说,大学的本质是一种功能独特的文化组织。大学精神由大学本质决定,并受到社会与时代的双重影响。有人认为,大学是高等学府,用来求学,学知识,长本事的,可以谋取好职位,过好生活的。这样的理解不是不对,但是不深刻。只有理解本质,才能很好地渡过美好、有意义的老员工活。

对于“大学的本质是文化组织”的观点,王冀生随即做出了更深入的解释。他指出,大学的本质是文化组织,而不应成为政治组织或者经济组织。同时,大学应以创新和传承文化为己任,我们应该倡导守卫文明、人文化成、文化引领以及价值批判的独特功能。再次,作为一所大学,应该坚守大学固有的文化个性,把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作为自己的传统使命,同时以文化机制作为大学运行的主导机制,坚守崇尚人文,注重理性,自由独立,厚德载物。只有坚持对超越现实功利的理想追求。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学。

王冀生在演讲中,突出强调大学既要始终坚守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家园和最富有创造力的学术殿堂的历史地位,又要大学始终坚守以人文关怀和追求真理为核心的大学科学理性精神,其实质是要求大学在任何情况下,都始终坚守大学应有的文化品位和崇高理想。这是大学精神的永恒的价值追求。在大学中,不仅进行传授知识,教书育人的活动,还进行以求真为目的的文化育人活动。改造世界的前提是认识世界。大学要有充分的创造力,为真理而献身的独立精神。教育和科学构成近现代发展的两个要素,育人为本,科学为根。共同构成了大学应当坚守的文化品味的核心内涵。

针对高等教育教育发展的现状,王冀生表示出深刻的担忧。他指出,当前世界的高等教育和大学教育存在价值危机。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在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世界上出现一股“崇尚物质,忽视人文”为主要内涵的思潮。有人把这种思潮称为全球文化生态危机。其实质是一种信仰的危机。传统的大学应有的精神受到很大的冲击。大学组织正在从人类社会的精神家园和人类社会的知识权威向技术人才和科技成果的生产基地蜕变。大学变成了技术人才的生产基地。以人文关怀和独立精神的特点正日趋淡化。这说明我国当前的确存在着这样的价值危机,伴随着时代转型而出现,人类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而出现。

最后,王冀生向到场的清华师生提出了自己的期望:正因为面临着世界范围的价值危机,我们更加应该创新和褒扬当代中国的大学精神。他认为必须走中国特色,综合创新的文化发展。要坚持继承和发展孔子儒学“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教育理想,近代以来的大学理念,建国以后社会主义的教育思想,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同时,还要吸收世界上优秀的教育思想,博采众长。以人文,理性,创新,和谐为核心要素,要求大学坚守价值准则,坚守正义,区分善恶等批判精神,独立精神。作为个体的人与整体的社会,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