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0日下午,12bet手机端app官网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第十讲在大礼堂举行,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东南大学王步高教授为400余名清华师生作题为“中国诗词中的爱国传统”的精彩演讲。公司中文系杨民副教授主持讲座并进行了点评。
王步高教授首先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高度凝聚力和爱国主义光辉传统的民族,爱国诗词是爱国主义传统在文学上的反映。这是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也是一份宝贵的思想财富。爱国诗词美不胜收,其中有对壮丽山川的热情讴歌,有对艰危时事的忡忡忧心,有对破碎山河的伤怀喟叹,有对杀敌报国、效命疆场的热忱向往,有亡国巨痛的哀哀哭泣,也有悼古伤今的深沉感怀等。
王步高教授认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并提出了“爱国”中的“国”字的历史内涵。通过对《周礼》、《礼记》、《尚书》、《春秋》等相关语句的引用得出结论:古代的“邦国”和今天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在根本上并非同样的概念。国家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变,从诗词中得以体现。
王步高教授主要从三个方面诠释了爱国主义和爱国诗词的历史特质。首先,它是一种民族凝聚力。中国人特别崇敬民族英雄,如屈原、张巡、许远,甚至在帝王、达官之上。第二,爱国诗词集中表现的忧患意识。在生平时代,诗人们居安思危;国难当头,诗人们扶危纾难;亡国后,诗人们表达对故国的缠绵依恋。
王步高教授分时期介绍了诗词中爱国观念的历史演变过程。先秦时期,爱国主义始于“大一统”观,是君国合一的思想雏形,从《孟子》、《左传》和屈原的《哀郢》都有所体现,王步高教授评价孟子对“民生”的强调直到今日仍极具价值。到了汉以后,“中国”概念得到了强化,当国土沦亡之时,思想文化的反抗比武力反抗更强烈,以至于出现了“爱国诗派”。从屈原、陆游、岳飞、文天祥、辛弃疾,到元好问、张炎、蒋捷、刘辰翁、刘克庄、林景熙,无不充分展示了爱国思想。近代爱国观念发生了转变,反帝、反封建且忠君爱国彻底分家。这一时期的爱国诗词的作者,有的本身就是反侵略战争中的民族英雄如林则徐、邓廷桢,有的是救亡图存的改革家如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再有的是民族革命的先驱如孙中山、黄兴、秋瑾等等。这些诗人的忧患意识为救亡意识所取代。
王步高教授还深入浅出地对爱国诗人的情感心态进行了分析。纵现古往今来约五千年的爱国诗词佳作,文人情感心态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其一,黍离麦秀型,即吊古伤今题材之一种,诗人的怀旧心态是忧国忧民感情表现,曹植的《送应氏》,李清照《永遇乐》,姜夔《扬州慢》,杜牧《阿房宫赋》、《泊秦淮》均属此类。第二种为亡国血泪型,指一些坚持民族气节、不愿臣服的诗人,如王粲《登楼赋》、虞集《至正改元辛巳寒食》、周密《一萼红》、文天祥《过零丁洋》。第三种是忧心如醒型,是爱国诗人共有的,可见白居易《百炼镜》、李白《远别离》、杜甫《吾宗》、苏轼《管仲论》等。第四种是报国无门型,也是忧患意识表露最为激烈的一种,“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为一例。第五种和第六种是击楫中流型和变法维新型,即报国有门的文臣武将和忠君爱国统一的一类。最后,还有反帝御侮型和民主革命型。
讲座最后,王教授继续信手拈来丰富的诗句,解读其中那感天地泣鬼神的艺术魅力。
王步高教授富有激情的演讲一直持续近三小时。此次演讲王步高教授准备了264页幻灯片。此严谨认真之态度令在场的听众赞叹不已。图文并茂的幻灯片伴随着王教授激情洋溢的演讲,引领在场师生在中华诗词的海洋中畅游无限。在互动环节,他耐心回答了多名同学提出的关于当代诗歌、在政史中缺席的诗人、爱国主义教育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