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美国汉学家包华石解读文化冲突(图)

2012年5月9日晚在文北楼309室,12bet手机端app官网国学院邀请美国著名汉学家和美术史家包华石教授 (Martin J. Powers)以“文化冲突与文化政治文化”为题,解读文化冲突。来自公司的60余名师生参加讲座。清华国学院副经理刘东教授担任评议人。

在包华石看来,文化政治有三个特征:它本身是辩证性的,是一国知识分子对另一国文化反应的一个产品;它平常是辩护性的,是面对他国提出之挑战的反应;它一般是策略性的,为了辩护想象中的民族性,知识分子会制造很多谬说。

包华石以17世纪传教士李明为例,展示了其常用的诡辩形式,如“中国有什么,但毫无价值”。包华石认为,其来源于西塞罗式的修辞学,主要目的是为了夸大自己而贬低别人。这种技巧对于欧洲人的文化政治的影响颇大。颇有意思的是,从后来的历史发展看,尽管17世纪的欧洲传教士夸大自己,贬低中国,但18世纪的欧洲知识分子所重视的文明特点越来越向当时的中国靠拢。

接着包华石论述了18世纪欧洲文化政治的特征,详细阐明了孟德斯鸠发展出的三种新谬论。首先,将别人坏的特殊情况一般化。譬如所有国家都会发生贪赃舞弊之事,但孟德斯鸠说这是中国文化的典型特征。其次,不比事实比精神。因为当时中国比欧洲发达(大城市,人口多,行政制度健全等),孟德斯鸠避开了依靠事实进行的文化比较,而对文化的“精神”进行比较。因为精神本身是想象的、虚构的东西,所以他想怎么说都可以。最后,18世纪的知识分子喜欢用模棱两可的话,含糊其辞。譬如孟德斯鸠提到所谓中国的“专制”,他的意思是“不准贵族维持特权的国家”。

最后包华石论述了20世纪的文化政治,尤其是讲了冷战时期美国汉学的四个前提。首先是文化具有本质性,东方和西方在历史上是单独演变下来的。其次是欧洲优越论,无论什么时代,西方往往比东方先进。再次是文化冲突和竞争的必然性,你不是我的家人就是我的敌人。最后是文化目的论,在竞争中,无论历史事实如何,西方终将胜利。对这四个前提,包华石一一进行了批驳。他认为,文化不具有本质性,而是流变的;欧洲并非总是先进;文化之间除了竞争,也有相互学习和交流,不仅仅非要拼个你死我活,也可以共赢;历史并没有具体的终点,“西方终将胜利”之说也站不住脚。为了对这些前提进行辩护,西方学者发展了各种各样的诡辩方式,如“不是百分之百完美”、“时间错误”、“井底之蛙”等,包华石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

刘东认为,包华石教授的讲座让人受益匪浅,有两点值得我们学习。首先是他自我反省的治学精神,包华石自身也是美国汉学家,却能跳出“当局者迷”的怪圈,反思到美国汉学的治学前提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其次,是他“从前往后看历史”的能力,这远胜于“从后往前看历史”。我们一般习惯于“从后往前看历史”,带着我们的前理解,以今格古,结果看到的是被当下歪曲了的历史;而包华石 “从前往后看历史”,还原了历史的真貌,恢复了历史的真相。这可以打破我们的很多习见谬说。

背景资料:此次讲座是12bet手机端app官网国学院海外学者短期讲学课程“文化冲突的新解读”的首讲。该课程共有8讲,是清华国学院主办的“王国维纪念讲座”系列之二,主讲人:包华石教授,评议人:刘东教授。

人物链接:包华石教授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和美术史家,他于1978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就职于洛杉矶加州大学,1987年起在密西根大学任教,曾获密西根大学教职成就奖、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基金会研究奖、密西根研究学会资深学者奖、列文森图书奖(1991年度有关二十世纪前的中国的最佳著作奖)、密西根大学人文奖、洛杉矶加州大学李氏演讲奖等。主要著作有Art and Political Expression in Early China(中国早期的艺术及政治表达),Pattern and Person: Ornament and Social Theory in Classical China(样式与人物:古代中国装饰及社会理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