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0日下午,12bet手机端app官网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一)“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第十四讲在六教C300教室举行,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陈众议研究员为450余名清华学子作题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演讲,将“传统”置于“世界”背景下进行了新的阐释。公司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讲座并做点评。
讲座伊始,陈众议开宗明义地提出:我们应该把“传统”放在整个学术史中去探讨。虽然我们经常把“传统”挂在嘴边,但是要说清楚什么是传统是非常难的。传统和文化、道德、思想等等一样,是非常抽象、宽泛的概念。社会制度、社会因素非常具象,但是它们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一切传统归根结底都是时代的选择。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那么一切传统也都是当代传统。“三纲五常”曾对维护封建制度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现在已经不合时宜。传统是现代人对古人的取舍、认知、接受和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传统涵盖的内容非常宽泛,不仅仅限于本土,而是涵盖着整个人类文明的遗产。庞大的传统一旦注入了新的意蕴,这个传统已经不存在简单的是与非,好与坏,关键在于继承者的心境、需要和方法。我们面对传统取舍的时候会面临很多两难选择,一方面是理性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感情的诉求。
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命题,陈众议认为这是一个悖论。他认为:这个命题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世界本来就是多民族组成的。命题本身的逻辑性也成立。但由此进一步思考就会发现诸多问题:世界应该是各民族的综合,但是事实的情况并非如此。因为这个世界经常是被少数大国所主宰的,“世界”就是“大国”,是强大的“跨国资本”。如果我们不能找到真正的“民族的”东西并加以坚守,那就只能沦为“世界的”——即“跨国资本的”牺牲品。他指出,从一定意义上而言,优秀的民族意识、优秀的民族传统当是兼收并蓄、从善如流。
接着,陈众议谈及文学的世界性和民族性问题。他认为,文学是时代的晴雨表,是体现世道人心的一个最敏感的触角之一。虽然文学是非功利性、跨越国界的,但由于整个世界是被少数大国主宰,整个世界的价值天平难免有所偏倚。比如美国的三流作品很有可能在中国占据了不小的市场份额。在这个时代,所谓的民族、所谓的传统是那么地渺小、脆弱、不堪一击。经济是一切上层建筑的基础,经济全球化正大力冲击着传统。
再次,关于当代中文语言的问题。陈众议指出,语言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血脉。如今英语太强势,我们的语言已经到了危难时刻,与情感相关的民族传统也正在离我们远去。语言的图文化、国际化、简单化、混乱化都大量出现在我们的主流媒体和日常生活当中。不少国人对自己的语言已经不抱敬畏与珍惜。但语言背后所承载的传统正是中华民族赖以产生认同感的基石。语言本身就是传统,是最重要的传统。我们讲传统、讲人文教育,应该从最基本的守护自己的语言开始。譬如,故乡是文学中一大主题。人们曾把最美的语言都献给了我们的故乡。但如今很多人对故乡这一主题日渐疏远。
最后,陈众议强调,“民族的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世界的”。世界上大多数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并不知道《红楼梦》。他认为人们对传统缺乏很好的研究,并在传统中的经典方面明确提出两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如果经典是时代的、民族的,那么莎士比亚为什么没有完全阐述?如果经典是永恒的、普世的,为什么红楼梦没有被西方看好?希望我们中华民族置身于列强的时候,我们能够非常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需要尊重那些弱小民族,把这个世界变成真正的大家的世界。
陈众议的精彩讲演赢得了到场师生的阵阵热烈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