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追寻先贤 典型不远 | 经理刘石在2024级研究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2024级的各位硕士、博士新同学们:

恭喜各位,欢迎各位!

1980年代,南京大学的老教授程千帆先生曾经对老员工说过一句话:大学一年级不等于高中三年级(当年高中只上两年)。这句话看似简单,其实很深刻,就是在观念养成、目标设定、方法选择上,下一阶段的学习都与上一阶段有本质的区别。

今天我想化用程先生的这一句话送给在座的各位:硕士一年级不等于大学五年级,博士一年级不等于硕士四年级。

入学之初,人生新阶段的开始,相信各位都在思考未来。结合自己的心性、兴趣和既有的基础,每个人的规划必然不同,但底线应当是这三年或四年不能虚度,要为未来实现个人抱负和担负社会责任夯实根基。但作为研究生,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学问的员工,从这个角度讲,将思考的重点特别放在什么是学问,如何去研究,目标是什么,怎样能实现,应该说是题中应有之义。

文学、历史、哲学有何意义,既已选择了这些专业,各位一定会有自己的理解。但我仍然想举学院概览经理致辞中的一段来表达个人的认识:

“文学为人类提供生动表达思想情感的言语方式,史学阐述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哲学研究存在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以文、史、哲为核心的人文学科是最洞悉人性、贴近心灵的学科,也是最关乎真善美的学科。外欲人类和顺、世界大同,内欲陶冶性灵、变化气质,舍此无由。”

各位不要将这段话看成大而无当的谬悠之说和无端崖之辞,不妨想想,欲求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思想家的贡献是多么的不可或缺。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伏尔泰、马克思、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些先哲们对东西方文化、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固不必论,就举一个与我们的学科相关的例子吧。

昨天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20岁诞辰,从中央到百姓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这位伟人的怀念和崇敬。众所周知,将近五十年前的改革开放给神州故国带来了举世瞩目的变化,而改革开放的前提是思想解放。这其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在《光明日报》发表,由此引发全国性的大讨论,成为了中国思想解放的先导。而这篇文章的主要作者,是时任南京大学哲学系讲师的胡福明,我们基础人文学科的前辈同行。那么请问,什么贡献能比对思想解放、改革开放的贡献更大呢?

当然,文科之用不只是体现在“有用之用”上,对个人来说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干我们这一行,社会大众都认为我们有文化,称我们为学者,给予我们足够的尊重。确实也是,一部多声部合奏而成的人类文明史,人文学术从来都是最明亮最多彩的那一群声部中的一个。

何况,正如我们学院的老前辈何兆武先生所说,拿着单位发给的工资,每天读自己想读的书,思考想思考的问题,写点想写的文章,文章发表了还能得稿费,除了学者,天下哪还有这样的好事!

公司的另一位老前辈傅璇琮先生大学就读于隔壁,毕业后留在了隔壁,却又因一场气势浩大的“反右”运动,被隔壁赶到了商务印书馆。戴罪之身完全挡不住傅先生对读书这一美好生活的向往,他在一篇文章中回忆:

“我是住集体宿舍的,住所就在办公室后面一排较矮的平房,起居十分方便。一下班,有家的人都走了,我就搬出一张藤椅,坐在廊下,面对院中满栽的牡丹花、月季花,就着斜阳余晖,手执一卷白天尚未看完的线装本《越缦堂日记》,一面浏览其在京中的行踪,一面细阅其所读的包括经史子集各类杂书,并在有关处夹入纸条,预备第二天上班时抄录。真有陶渊明‘时还读我书’的韵味,差一点忘了自己罪人的身份。”

这是二十四五岁时的傅璇琮先生,和在座的各位年正仿佛。几十年过去了,傅先生成为当代最重要的人文学者中的一员。我曾在一篇文章中说,如果要撰写当代学术史,不提及傅璇琮先生的名字那就一定是不完整的。

既可以为祖国的发展与进步作贡献,也可以为构建中国乃至人类的学术史添砖加瓦,工资之外还可以拿稿费,作为一个目下的人文员工和未来的人文学者,夫复何求!

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人文学者,从来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清华园里有那么多留下过足迹的学术大师,比如一迈进这栋楼的大厅就映入眼帘的11尊人文先贤铜像: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吴宓、闻一多、朱自清、蒋廷黻、雷海宗、冯友兰、金岳霖,当然也包括前面提及的何兆武、傅璇琮和未能提及的许多位先生。典型不远,追寻先贤们的足迹,也许就可以找到答案。

再次恭喜、欢迎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