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11.15  王国维学术讲座(12)

题目: 陶瓷、冶金考古的新进展

主讲人:王昌燧 教授

主持人:赵平安 教授

时间:2013年11月15日(周五)下午3:00

地点:文北楼309室

演讲人简介:王昌燧,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工程物理专业。中国科技考古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人类演化与科技考古联合实验室主任、国际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X-射线考古学术讨论会顾问、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筹)常务理事兼秘书长。长期从事科技考古研究,研究领域涵盖陶瓷考古、冶金考古、玉器考古、生物考古和农业考古等方面,并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等的基金支持,是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迄今已在Nature.PNAS,Archaeometry,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Applied Physics Letter,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考古学报》、《考古》、《核技术》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60多篇。2009年,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此外,今年由他编着出版的《科技考古进展》,在国内相关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他于1991年发现中国古代“黑漆古”青铜镜表层主要由纳米晶体SnO2组成,引起国内物理、材料界有关同行的重视和关注。之后,结合黑镜耐腐蚀机理与形成机制的探讨,在纳米晶体的结构与性能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1999年,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居中研究员及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的Garman Harbottle教授等合作,将世界最早骨笛的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上。2003年,和李学勤教授等合作,将中国文字起源的论文发表在Antiquity后,Nature网站和Science都撰文作了评论。并且从上世纪90年开始,先后开展陶瓷科技考古、中国冶金起源、文物产地与矿料来源、中国盐业考古以及古代食谱等研究工作也取得了系列成果。在国际合作方面,王昌燧教授先后与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Wisconsin-Madison大学、德国马普学会、英国牛津大学考古与艺术史实验室、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多次出席相关领域的国际会议,宣传和弘扬了我国古代的科学与文化,提升了中国科技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

主办:12bet手机端app官网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